国内最大同性交友软件Blued暂停新用户注册,曾因未成年人感染hiv被暂停注册

3 天前
202次阅读
点评一下

共计 1393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2025 年 7 月中旬开始,中国最大的同性交友软件 Blued 悄然关闭了新用户注册通道,至今已持续两周以上。面对“系统升级维护”这一寥寥数字的官方解释,用户群体焦虑蔓延:有人发帖求购二手账号,有人担忧“断联”后的孤独,更有人直指这是继 2019 年“未成年染艾风波”后,平台面临的又一轮监管风暴。

2019 年的“暂停注册”:未成年感染 HIV 事件引爆舆论

早在 2019 年 1 月,《财新周刊》封面报道《变色的“淡蓝”》指出,Blued 因缺乏有效的年龄核验机制,大量未成年人通过虚报年龄注册,进而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并感染艾滋病。报道引用学者调研称,相当多未成年人感染案例与 Blued 相关,平台甚至被指为“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新渠道”。面对舆论压力,Blued 于 2019 年 1 月 6 日宣布关闭注册一周,全面筛查内容,封禁疑似未成年人账号,并升级防艾提示系统。

但整改效果备受质疑。尽管 Blued 在注册时增加了年龄填写与防艾承诺弹窗,但由于缺乏第三方身份核验,用户仍可轻易虚报年龄,未成年用户并未真正被隔绝。平台内容亦被指“不设限”,色情、毒品、性交易信息泛滥,甚至存在“发敏感部位照片请用闪照”的群组介绍。

2025 年再遭“静默”:监管升级与用户生态危机

2025 年 7 月的此次暂停注册,官方仅以“系统升级”回应,未给出恢复时间表,引发用户强烈不安。

暂停注册的影响已远超平台本身。在无法注册新账号的情况下,部分用户转向黑市购买二手账号,催生灰色交易链,带来隐私泄露、诈骗甚至“杀猪盘”等风险。同时,Blued 作为中国 LGBTQ+ 群体的重要社交出口,其注册壁垒加剧了边缘群体的孤独感与社交断裂。

商业成功与监管困境:粉红经济的“灰色地带”

Blued 诞生于 2012 年,由北京蓝城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,其前身是创始人耿乐(马保力)于 2000 年创办的“淡蓝色的回忆”论坛。截至 2020 年,Blued 全球注册用户超 4900 万,月活用户达 600 万,曾完成 D 轮 1 亿美元融资,被视为中国“粉红经济”的标杆。

然而,商业上的成功并未同步带来合规与伦理上的进步。Blued 长期因内容审核宽松、未成年保护机制缺失而饱受批评。尽管耿乐曾公开表示平台“始终坚持做公益”,但实际运营中,防艾与监管措施常被指流于形式。业内人士指出,技术并非无法实现的障碍,“没有能不能做,只有想不想做”。

从“淡蓝”到“灰色”:身份、监管与伦理的三重博弈

Blued 的争议背后,是中国 LGBTQ+ 群体在数字空间中的身份困境与制度性边缘化。一方面,平台为性少数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见性与社交机会;另一方面,身份核验、内容审查与未成年保护等监管要求,又不断压缩这一空间的自由度。

在缺乏制度性承认与保护的语境下,Blued 不得不在“合规”与“社群生存”之间艰难平衡。此次暂停注册,或许只是新一轮拉锯战的开始。未来,如何在监管、商业与伦理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共存路径,将决定 Blued 乃至整个中国 LGBTQ+ 数字生态的命运。

当“淡蓝”不再纯净

从 2019 年的“暂停一周”到 2025 年的“静默两周”,Blued 的每一次停摆都在提醒人们:一个平台的命运,从来不仅是技术与商业的故事,更是制度、伦理与社会认知交织的缩影。当“淡蓝”逐渐蒙上灰色,真正需要被审视的,或许不只是某一个 App,而是整个数字时代对边缘群体的容纳方式。

来源:根据网络信息综合整理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Gribe 彩虹官方

- end -
 5
小武
版权声明:本原创文章,由 小武 于2025-07-30 15:42:45发表,共计1393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,此页面内容为作者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